于东来“超市卖垃圾商品”言论:戳破行业遮羞布,倒逼零售业反思

发布日期:2025-04-13 16:52    点击次数:169

最近,胖东来创始人于东来在一次公开对话中痛批中国超市行业“几乎都在卖垃圾商品”,直言“不是市场不好,而是从业者没认真对待职业”。这番言论瞬间引发热议,有人拍手称快,认为他说出了消费者长期以来的不满;也有人觉得言辞过激,忽视了行业努力。但不可否认的是,于东来的批评像一记重锤,敲响了超市行业的警钟,也撕开了中国零售业长期存在的“劣质低价”恶性循环的遮羞布。

一、现状:超市行业陷入“垃圾商品”泥潭

1. 劣质商品泛滥,消费者成冤大头

于东来直言,超市行业“产品劣质价高形成恶性循环”,许多企业为了追求短期利润,大量上架低质商品,甚至用“低价促销”包装劣质产品,导致消费者花冤枉钱买不到好货。这种现象在中小型超市尤为普遍,例如某些超市的日用品、食品标签模糊、成分不明,甚至存在安全隐患。

2. 行业标杆稀缺,山姆、Costco成“例外”

于东来特别提到,山姆、Costco等外资超市是行业中的“清流”,它们通过严控供应链、精选高性价比商品,赢得了消费者信任。而胖东来自身也在学习这些企业的经验,逐步提升商品质量。相比之下,国内多数超市仍停留在“大而全”的粗放模式,缺乏对商品质量的严格把关。

3. 线下萧条≠电商冲击,本质是“自毁长城”

许多传统超市将生意惨淡归咎于电商冲击,但于东来一针见血指出:“线下不好是谁的问题?其实是他们自己不争气!”。胖东来的逆势增长就是最好证明——通过提供优质商品和服务,其门店甚至成为“旅游打卡地”,业绩不降反升。这恰恰说明,消费者并非不爱线下购物,而是对劣质商品用脚投票。

二、原因:行业痼疾背后的“三重原罪”

1. 管理短视:利润至上,忽视长期价值

超市行业早期曾以“便民、实惠”为卖点,但近年来逐渐沦为“赚快钱”的战场。于东来批评,许多企业盲目追求扩张和低价策略,导致供应链管理混乱,商品质量不稳定。例如,部分超市为降低成本,采购小作坊生产的廉价商品,甚至默许供应商以次充好。

2. 员工待遇低:恶性循环的起点

于东来多次强调,企业搞不好“核心是对人关心不到位”。他以山姆为例,指出其工资水平偏低,员工缺乏幸福感,最终影响服务质量。国内许多超市基层员工月薪仅两三千元,导致工作积极性低下,甚至出现消极怠工、服务态度差等问题。而胖东来坚持“员工月收入不低于4000元”,并将此作为企业存续的底线,正是通过提升员工幸福感反哺服务质量。

3. 行业内卷:劣币驱逐良币

在价格战主导的市场环境下,坚持高品质的企业反而面临更大压力。于东来提到,部分企业调改后业绩提升,却因盲目扩张再次陷入困境。这种“内卷”不仅消耗行业资源,还让消费者形成“便宜没好货”的刻板印象,进一步加剧信任危机。

三、破局:从“垃圾商品”到“品质革命”的路径

1. 商品升级:砍掉70%劣质货,重建供应链

于东来在帮扶其他企业时,第一步就是“下架70%质量差的商品”,同时引入优质供应链。例如,胖东来通过自建检测实验室、与一线品牌合作,确保商品安全可靠。这种“少而精”的选品策略,既能提升顾客信任度,也能通过高复购率实现盈利。

2. 以人为本:让员工和顾客都“幸福”

于东来认为,企业的首要责任是“让员工幸福”。胖东来为员工提供高薪、长假甚至“委屈奖”,使其成为行业标杆。员工满意度高了,自然愿意主动服务顾客,形成良性循环。此外,胖东来还通过“500元投诉奖”“百万追责”等制度,将顾客权益放在首位,重塑消费信任。

3. 行业协作:拒绝闭门造车,开放学习

于东来不避讳向竞争对手学习,坦言胖东来近年进步离不开对山姆、Costco的借鉴。他呼吁行业打破壁垒,共享供应链资源和管理经验,甚至将胖东来打造成“行业学校”,免费分享运营模式。这种开放心态,正是破解内卷的关键。

四、争议与反思:于东来的“逆耳忠言”价值何在?

于东来的言论虽引发部分业内人士不满,认为其“以偏概全”,但不可否认,他戳中了行业痛点。

消费者视角:社交媒体上,许多网友支持于东来,吐槽“超市货架一半是山寨品”“高价进口标签一撕就是国产小厂”。

行业视角:有企业开始反思,例如某区域超市启动“商品质量月”,下架低质商品;也有企业效仿胖东来,试点员工持股计划。

政策视角:专家建议加强市场监管,对商品质量不达标的超市实施“黑名单”制度,同时鼓励优质企业税收优惠。

结语

于东来的“垃圾商品论”看似尖锐,实则是对中国零售业的一场“休克疗法”。它暴露出行业的深层问题,也指明了改革方向——从“价格战”转向“价值战”,从“赚快钱”转向“可持续”。正如于东来说的:“如果我们不改变,关店就是对社会负责”。这场反思与变革,或许正是中国超市行业走出低谷、重塑辉煌的起点。

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,快来关注学予明天



上一篇:没有了
下一篇:没有了